本帖最后由 江洋大搗 于 2020-7-26 23:07 編輯
【失蹤人口回歸】因為高考的緣故好久沒來論壇,同時也暫時放下了DIY的愛好。如今時間充裕了許多,逐漸找回了當初的熱血和夢想,最終成績也算對得起之前的努力,遂重論壇,重回極客迷這個大家庭,打算將近期的projects分享給大家。這個就是第一彈----我的ITX移動工作站
樓主N年前裝了一臺洋垃圾服務器(請翻之前的帖子),高中狗的生活枯燥,空余也就只能折騰折騰它,于是經過不斷努力,樓主終于把它打造成了一臺雙CPU雙GPU雙SSD雙電源雙水箱雙水路雙泵串聯雙路8通道內存的“太二神機”,它也不負期望,成功扮演了一臺家用電腦兼業余工作站的角色。然而轉眼間樓主已經高中畢業,礙于龐大的體積,它難以與樓主共同踏出家門,于是乎樓主早早地開始蓄謀一臺移動工作站。
近來農企的zen2CPU在移動端表現出色,原本壓根不會考慮的筆記本一度令樓主十分心動,但仔細一想,筆記本無論是顯卡性能還是日后的升級還有可玩性都并不適合樓主,于是樓主把目光鎖定在了ITX。
那CPU就要上銳龍3000系列了,樓主cpu預算3000,因為不太關注,所以以為也就能買3700x了,但淘寶逛過之后卻發現3900X只要2700,果然AMD YES!而3950x要奔著5000去了就不予考慮。
樓主這顆是散片(賣家用3600x的盒子包裝的)2020年產大眾體制。
然后是主板了,原計劃上敗家之眼的B450I,帶3900x也足夠了,3950x夠嗆。直到樓主在CHH浮雕論壇看到了妖擎的復姓家奴X570i,明明是AMD主板居然整上了雷電3,居然還通過認證了,而且還是淫特爾1151的散熱器孔.....價格也是X570I中最便宜的,不得不說妖擎果然NB,樓主也是十分喜歡這種與眾不同的妖板,果斷入手。
然后是顯卡了。作為一個忠實的A卡用戶樓主原本打算上VEGA FE(因為對專業卡有一定的需求),可是已經買不到了,又把目光投向了RADEON VII,然鵝也買不到了(淘寶問了幾家要么是有價無市要么昂貴二手),2080S和5700xt類的游戲卡也不會考慮了,最后樓主把目光鎖定在了RTX4000和W5700這兩個純專業卡身上。雖說W5700硬規格更強,但RTX4000有CUDA神秘加成,而且W5700的信息少之又少,最后樓主還是入了RTX4000。全新工包
簡單介紹一下這塊卡,它跟2080同為TU104核心,但被閹割成了2070的規格(像極了2070s的操作),而且還是單槽卡,這散熱玩游戲肯定不太OK,但是想想淫威大還有一張tesla T4計算卡,同為2070的核心卻做成了半高刀卡,而且還不需要外接供電,性能還強得離譜....實測影音娛樂和建模渲染溫度也還說的過去,恰好我搜不到它的全覆蓋水冷頭那就先將就著用。
關于專業卡的選擇上面這張圖已經講得比較明了了,因為我要使用SW,UG之類的軟件所以需要專業卡
然后是內存了,我對內存了解少之又少,唯一知道的幻光雞皇家雞不出所料地買不起。最后選擇了賊船這款是因為它沒有高馬甲。并且之前看過白嫖王的視頻了解到銳龍3000的最適頻率在3700左右。于是我買了兩條16G3600的條子打算手動超到3733,誰料賊船這內存已是出場灰燼,時序高的嚇人并且十分難超,無奈作罷。PS:之所以組32G是因為我之前壓根不知道消費級平臺還有32G單條的內存(滑稽)懶得退貨先將就著用。
固態的話PCIE4.0肯定不會考慮了,價格貴且發熱高(前者是主要原因)。執著于mlc樓主入了水深的SM961。上一塊SM863A使用非常穩定所以沒啥問題。
電源方面之前30塊入手了一個臺達650W服務器IU電源(沒錯就是30塊)可惜聲音巨大且不是模組電源于是作罷。綜合性價比入手了迎廣的CS700.合著1W1塊錢比賊船便宜不少,據說是易衡代工的品質應該沒問題。
線材方面原裝的黑扁長硬粗模組線肯定無法使用了,樓主便去某寶定做了一套硅膠模組線,并且因為是自制機箱所以線材的長度方面均有嚴格控制
終于到機箱和散熱部分了~
因為樓主本打算顯卡CPU共同上水,所以規定這臺電腦必須有2個240冷排,并且體積要在10L以下。滿足這種要求的機箱根本沒有(我孤陋寡聞如果真的有一定要告訴我哈,估計有也買不起)于是我就自己設計了。經過不斷努力,我推翻了A4結構和直插結構,設計了這么一種結構。體積也被壓縮到300*285*85MM也就是7.3升不到。
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顯卡和主板疊在一起了,冷排也是疊著放。
這個結構夠極限,但是也有弊端,首先必須上水冷,其次最好上單槽卡或改單槽水冷不然體積優勢就不明顯了。然而2080Ti之類的20系卡因為輸出接口的原因無法改單槽水冷。10系就沒問題了。
這種結構跟普通ITX機箱相比長度略有縮短但不明顯,寬度極大縮小,高度有所增加。這樣一是為了方便塞書包之后還能塞一些書,二是放桌上占體積更小。
實現這個設計的關鍵:轉接板
這種轉接板比較少見,它是向著CPU的方向轉的,正常主板裝這個就別想裝cpu散熱器了,我也不知道它本來的用處是啥,但某寶有售,價格還比較高(45)我就買來用了。此外還有一張增高卡。
效果
機箱的設計,為了實現極限的體積和避免成為悶罐,整個電腦采用開放式設計,機箱只有3塊板,如圖
材料就是家里庫存的2MM6061T6鋁合金板
這個東西叫連接塊,可以將幾個板子垂直連接起來,乃DIY機箱必備,某寶有售
DIY之前先讓我把電鉆升級下。恰逢worx家的無刷鉆降價了,果斷入手
之前的WU161用了好長時間了,現在它退居二線專門擰螺絲了,現在入的是wu189.9
切割還是用之前D的小臺鋸,20mm鋁合金也能輕松切割,2mm板板實在不算啥
電源開口
將邊緣磨下
完成,開始裝了
主板用銅柱固定,主板邊緣的連接塊有些高,削掉一塊來保證安全
妖擎的這塊x570i只在背后有一個m。2接口,ssd在背面本是散熱死角,但是我靈機一動將其用導熱貼和散熱塊墊高直接與背部鋁板接觸,這樣整個背面鋁板都是它的散熱片了,實測穩定40度出頭。
然后是水冷部分
由于此電腦太過極限,所以水冷系統沒有水箱。我這里入的是3孔的冷排,這種三孔薄排還是比較少見的,可以把冷排當作水箱。
風扇直接大鐮刀GT2150.這倆風扇跟我洋垃圾服務器的20個風扇差不多價錢了,實測聲音還是有些大。
夾漢堡式連接,倆冷排夾風扇,2150還是很給力的,完全吹得透
CPU冷頭
水泵是P67B
然后是重頭戲了,歐酷的止水快插
買這玩意干啥?是為了上面的90度彎頭。之前提到顯卡是疊在主板上的,cpu冷頭的彎頭必須要低,而這個是目前已知最低的、可360度旋轉的彎頭。和普通360度彎頭對比
買這么多根的原因是利用上面的止水快插可以方便得拆裝測試
下面是其他普通360度彎頭和寶塔接頭
這樣對縮短顯卡與主板之間的距離極有幫助,也就是縮小了體積
水管還是之前的6*10硅膠管。
歐酷的軟管質量也非常好,后期硅膠管不夠了就是用它代替
另外我還入手了一個流量計,可以數字顯示水溫流量之類的,可惜太大塞不進去了
水路的構建十分復雜且費力,為啥不上硬管很大的原因在于很多地方只有用小直徑的硅膠管才能塞下
水泵加水(非常費事)好在使用軟管可以直接把水泵拽出來
灌的是純凈水(不玩水冷液了)
水泵排泡直接外接12V(這個水泵要把pwm線接到+上才會啟動)
測試
因為沒有買到a卡,所以就入手一個50周年紀念優盤充值充值信仰。比淫威大的優盤便宜不少
也是用它裝的系統,不得不說NVME裝系統就是塊
先來個娛樂大師(此時硬盤是原來的sm863a),顯卡沒打驅動所以分數奇低
連忙下載驅動
現在稍稍正常了
溫度比較糟糕,我懷疑是冷頭原裝廉價硅脂的鍋,7921已經在路上了。
換上sm961跑分
cpu小超能上28w,跟之前的洋垃圾2690V2雙路的31w差距比較小了,后者是20核啊
顯卡肯定是散熱的鍋
cpu默認pbo滿載全核4g以上。因為散熱還有些問題沒有深入超頻和烤雞
顯示器是一個17.3寸4k屏加一個14寸1080p屏,都是筆記本屏加驅動板。
根據我的使用經驗這種一大一小一橫一豎的雙屏使用體驗比三聯屏還好,當然打游戲除外。
然而前者是100%色域后者是72%,后者看起來明顯灰暗一些。后者使用TYPEC直接兼顧信號加供電,還是觸摸屏,也可以連接我的手機,但實際使用體驗還是相當雞肋。
在最后試一下機箱塞書包,完全沒問題,再塞一個50mm厚文件包也是亦如反掌
這臺機器仍在調試改進中,近期會重新安裝水冷
|